古代中国

远古遗响 贾湖骨笛

在19世纪留声机发明之前,人类无法存留声音。所幸的是,保留下来的古代乐器可以让音乐穿越古今,奏出历史的遗响。说起中国古代的乐器,可能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青铜编钟或编磬。其实,在更遥远的石器时代,已有乐器存在……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贾湖骨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 炭化稻谷

大米现在是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主食,是由水稻所结的稻谷经过脱壳、碾皮、去胚等一系列工序所获得的。那么,中国的人工栽培水稻发端于哪里?原始稻作农业的生产规模又是怎样的呢?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陈列的炭化稻谷,将来自远古时代的信息重现在今人的眼前……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原始雕塑艺术代表作 鹰形陶鼎

如果说,对石器的加工制作培育了原始人“雕”的技艺;那么,陶器的发明与生产,又极大地提高了原始人“塑”的能力。曾经作为我国的“申奥大使”赴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进行展览的鹰形陶鼎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今天看上去不起眼的制陶技术曾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鹰形陶鼎

陶画里的未解之谜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仅是伊川缸中难得一见的艺术精品,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萌芽时期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动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是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鹳鱼石斧图都堪称中国原始绘画艺术的稀世杰作。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中华第一龙 玉龙

端午赛龙舟,春节舞龙,动画片里的龙宫三太子敖丙……龙,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从何而来,早期有哪些特征呢?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龙

远古先民的水畔群舞 舞蹈纹彩陶盆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舞蹈是人类文明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充分展示人们肢体之美,让人身心愉悦。你也喜欢舞蹈吗?让我们一起了解“舞”之来处,看史前时期的先民又是怎样用肢体动作和节奏来传递意象的?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

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人面纹玉琮

良渚玉器代表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这里,让我们一起透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琮,一同走近神秘的良渚古国。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人面纹玉琮

我国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 陶排水管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雨果曾这样在《悲惨世界》中写道。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可以用精密复杂来形容了,然而你知道吗?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排水设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迄今所知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陶排水管吧~

时代 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陶排水管

见证最早的“中国” 青铜爵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里,青铜爵是最常见的“酒杯”,然而用它真的可以轻松喝酒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时代 文化
二里头文化

青铜爵

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

商代正是中华祭祀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祭祖以功德为标准。到夏代转变为依血统祭祖。商代的祭祖行为则带有祖先崇拜的宗教色彩,而周代的祭祖既是为了获得祖先福佑,同时还带有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政治内涵。

鼎早期是用于煮肉的炊具,后来发展出独特寓意。

时代 文化
商王武丁时期

后母戊鼎

刻在甲骨上的华夏根脉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刻辞卜骨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发展的早期形态,主要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尽管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不同形态与书写方式的演变,但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结构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沿用至今,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其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绵不断。

时代 文化
商王武丁时期

开国何茫然 青铜面具

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一件凸目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奇特,令人很容易联想到外星人。

这件青铜面具发现于四川广汉三星堆。这是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1929年被发现,经多次发掘,分别在1986年和2021年有重大发现。

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中,黄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时代 文化
古蜀文明

青铜面具

武王伐纣的物证 利簋

利簋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簋。在圆腹底内铸有一段4行32字的铭文,字数不多,却印证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而且成为破译武王伐纣时间之谜的钥匙。

时代 文化
西周时期

周天子的册命 大盂鼎

大盂鼎处于西周礼制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赋予礼器以明确的政治内涵是周礼的重要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为权力象征的青铜鼎,由此产生了以不同数量的青铜鼎和青铜簋组合区分身份等级的列簋制度或称鼎簋制度。

时代 文化
西周康王时期

大盂鼎

被铭记的军功 虢季子白盘

“赐用弓,彤失其央;赐用戉,用政蛮方。”这段优美韵文出自西周“虢季子白”青铜盘铭文。虢季子白盘形似澡盆,重约400余斤。盘内底部有8行111字铭文,多为四字成句,对仗工整。句尾一字谐韵,读来朗朗上口,是一篇藏在金文中的韵文诗。

时代 文化
西周宣王时期

失了礼的楚鼎 “王子午” 青铜鼎

春秋时期人们以“礼”规范自身行动,然而有一组鼎却让主人失了“礼”。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楚国文化

“王子午” 青铜鼎

吴越争霸的剑影 吴王夫差剑

春秋末期,吴越两大诸侯国上演了一出出争霸大戏。由于两国水路纵横,大型战车无法发挥优势,所以步兵成为作战主力。随着近身肉搏的需要,吴越地区发展出了超越群雄的铸剑工艺。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吴越文化

吴王夫差剑

古老的“特别通行证” 鄂君启节

通行证我们都很熟悉,但两千多年前的“特别通行证”是什么样?又如何使用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鄂君启”青铜节,单看样式和名称很难把它和通行证联系起来,但这小小的竹节状青铜器可是大有来头。

这两件青铜节上铸有错金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交通运输的路线,车船大小与数量、运载额、运输货物的种类,禁运货物对免税范围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可以说是“王二代”的免税通行证。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楚国文化

量取“天下”的真相 “子禾子”青铜釜

在我国春秋时期,人们是如何量取粮食多少的呢?周代以前没有计量工具,只好用手当“量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统一的器皿来测定计算容积。于是,“量”器出现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子禾子”青铜釜,就是一件战国时期齐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量器。在它腹部保留下来了9行共108字铭文,大意为子禾子告诫守卫左关关卡的官员要使用与标准器校验过的量器。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颁布实行了标准量制,并进行严格管理。

在文物界“量具”并不是很罕见,那为什么“子禾子”青铜釜却成为珍贵文物呢?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齐国文化

不朽的经典 《论语》明刊版

这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论语》印于明代,相距原书诞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仍然不失其珍贵。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论语》全书共有20篇492章不到16000字。它篇幅短小结构松散,是一本关于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手册”。

珍贵的典籍代代相传,思想的火苗长燃不灭,造就了历史的连续性,也构建了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儒家文化

青铜礼乐的回响 信阳长台关青铜编钟

我们的祖国有着久远而深厚的礼乐文化。礼乐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得以完善和发展。礼器和乐器都是古代礼乐制度的物化载体。

青铜编钟是周代贵族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周礼严格规定贵族们每逢征战、宴飨、朝聘、祭祀、丧葬等活动,可根据身份等级的高低,使用相应数量和种类的编钟。

曾作为礼乐重器的青铜编钟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古老乐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礼乐文明的符号。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礼乐文明

信阳长台关青铜编钟

两千年前的原始“冰箱” 青铜冰鉴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利用冰块来冷藏食物,并且制作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结构完整的原始“冰箱”。它就是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冰鉴。

那这两千多年前的“冰箱”如何使用呢?

时代 文化
春秋战国 曾国文化

青铜冰鉴

墨朱流韵的漆彩生活 朱绘黑漆凭几

说起中式家具,相信你一定会立刻在脑海中整理出几个关键元素:木、漆、雕、绘。

它们以一种的特的艺术形式组合在一起,流露出满满的中式审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家具。

这件朱绘黑漆凭几,以黑漆为底,上面绘有朱漆花纹,线条优美,是战国漆器艺术的代表,也是先祖们生活起居、礼仪传统的写照。

时代 文化
战国 漆器艺术

沉睡的秦皇雄师 陶俑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地下王师,守护着秦始皇的死后世界。

兵马俑艺术的突出成就在于,它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威武庄严的秦军气势,更塑造出了“千人千面”的人物肖像,留下了绚丽多姿的秦人色彩。

时代 文化
秦代

陶俑

天下一统的功业记录 琅琊刻石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件2000多年前秦代的石头。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彰显国力同时宣传自己的政令,他选择周巡天下。几乎每到一个重要的地方,都会在石头上刻写一段话来歌颂自己的功绩。

在琅琊刻石中,秦始皇热情地歌颂自己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强调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作为办事的准则,重申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及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时代 文化
秦代

两千年前的丝绸遗珍 乘云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丝绸从长安沿着大路不断地运往国外,几乎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

一件黄棕绢残片,洒脱流利的云气纹,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丝织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乘云绣”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绚丽丰富的色彩。多彩绣线交织出飞卷的如意头流云,云头形似凤首,蕴含着“凤鸟乘云”的吉祥寓意。

时代 文化
西汉 西汉

民族交融的印记 “滇王之印” 金印

中国云南地区曾有一个古滇国,它似乎总是戴着一层神秘面纱。史书上对它只有零星记载,此后近2000年的时间里,就像凭空消失一般。

20世纪50年代这一谜团才有了新的线索。考古人员在云南滇池东岸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发现了古滇国遗址,此后又陆续发掘众多滇国墓葬。

其中最令人激动的是,一枚金印的发现。印钮被塑成了一条盘曲的长蛇,底部的小篆文字“滇王之印”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和《史记》中汉武帝颁赐“滇王之印”的记载正好吻合,确切证实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

时代 文化
西汉 古滇国文化

“滇王之印” 金印

匠心独具的蘸料小火锅 青铜染器

青铜染器由炉、盘和耳杯三个部分组成,多发现于西汉中晚期的墓葬中,可能是当时出现的一种新式食具。

贵族宴饮时,先在染杯中盛放调味品用染炉加温,然后将煮熟的肉放在加热后的佐料里蘸食享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小火锅。周到的设计细节展示着古人食不厌精的追求。

时代 文化
西汉 西汉

心有灵犀一点通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说起犀牛,你脑海里浮现的应该都是动画片或者纪录片中的形象。

你知道两千多年前生存在中国的犀牛长什么样子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在国博的收藏中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尊,它几乎还原了一头真实的犀牛。

它不仅见证着我国古代曾是犀牛的故乡,也诉说着中国古人对犀牛的喜爱。

时代 文化
西汉 西汉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经学的官方“教材” “熹平石经” 残石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刊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是汉代尊崇儒术的时代见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就成为学生必读的书目,是当时的人们步入仕途的重要考量标准。

而将儒家经典的范本刊刻在石碑上,也几乎成为了此后历朝的一种传统。

自熹平石经开启历代刊刻石经的先河后,官刻石经的传统始终延续,历代各种石刻经典构成了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体系。

不仅承载了更迭交替的王朝历史,更见证着儒家思想所赋予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意义十分深远。

时代 文化
东汉 东汉

“熹平石经” 残石

蔡伦的造纸革命 旱滩坡带字纸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渔网,制作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蔡侯纸。 蔡伦改进的造纸技术,由于成本不高,工艺流程容易掌握,很快就推广开来。

造纸术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而生,却带来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今天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无疑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时代 文化
东汉 东汉

“三国”的四合院 陶院落

这是制作于1500多年前的陶院落模型,它出土于湖北鄂州一座三国时期的墓葬中。 看上去是不是很像今天北方常见的四合院?

无论在画像砖还是陶院落中,都能看到合院式建筑的身影,它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对称的布局和封闭的外观是这类建筑的主要特征。 对称的理念与人对环境的直观感受有关,也源于关注和谐的人文思想。 它不仅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房屋结构,还衍生出了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中轴线。

时代 文化
三国 吴文化

陶院落

骑行史上的中国靴子 骑马陶俑

这件骑马陶俑出土于湖南长沙的西晋墓葬中,马鞍左侧有一个清晰的三角形的部件,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证据之一。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对马镫的影响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的马镫,使骑手们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的骑士就不可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 ——罗伯特·坦普尔

时代 文化
西晋 西晋

鲜卑的移风易俗 元羽墓志

为了做名正言顺的中原皇帝,孝文帝认为鲜卑族只有更好的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才能继承华夏正统,因而实行了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由鲜卑到汉的全面过渡。

孝文改制的内容不限于此,但正是这些和人人密切相关的形式内容,加强了身份认同促进了文化交融,中华名族也在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中相互学习、尊重、包容、成长为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时代 文化
北魏 北魏

平民百姓谋生术 《齐民要术》明刊本

自古重视以农为本的中国,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农业书籍问世。

你知道古代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是哪一本吗?

它就是成书于东魏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共十卷92篇,援引156种典籍,收录了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知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体系。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意为谋生方法。让平民百姓获得谋生方法,就是作者贾思勰的创作宗旨。

这本干货满满的农书中,既有详尽的生产指导理论,也有实际操作的步骤。

同时它还是一本食谱,记录了41种主食和169种菜肴的烹饪方法。

时代 文化
东魏 东魏

瓷器上的时代潮流 青瓷莲花尊

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界的“元老”,生命力持久,也承载着审美品位和流行元素的变迁。

自东汉晚期烧制成功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烧制技术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快车道。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装饰华美。

时代 文化
南北朝 南北朝

光怪陆离的奢侈品 网纹玻璃杯

今天常见的玻璃,历史上却一度作为奢侈品,被古代贵族们竞相追捧。

你知道玻璃最早产自何处吗?

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诞生在公元前2300年的两河流域,历经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尝试,在古罗马工匠发明“无模吹制法”后,玻璃器开始成为罗马人的日常用品,并逐渐进入遥远的东方。

虽然中国传统玻璃与西方洋玻璃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进程,但善于学习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制作工艺。

公元五世纪,工匠们已从中亚人手中学会了玻璃的吹制技术。中国现存最早的玻璃器物中,一种俗称为“蜻蜓眼”的镶嵌玻璃珠最为多见。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晚期,“蜻蜓眼”的主要成分由西亚的钠钙转变为了中国本土的铅钡,由洋货变成了“国货”。

时代 文化
南北朝 北朝

网纹玻璃杯

画像中的时代风流 邓县画像砖

画像砖是古代用于宫殿或墓室装饰的建筑构件,方寸之间包罗万象。

自战国时期出现以来,曾在两汉达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

画像砖仅尺幅大小,却浓缩了一个政局分崩,动荡不安却又思想活跃,艺术勃发的南北朝。

在隐逸田园,挣脱尘世的志趣品性中。在祥瑞神兽,羽化升仙的玄妙想象里。在传神入化,气韵生动的线条勾勒下。

洒脱不羁,又情真意切的魏晋风度跃然眼前,描绘出率真雅致的文人士子们的偏偏气质和属于他们的一方天地。

时代 文化
南北朝 南朝

皇子画家的“写真集” 《职贡图》卷 北宋摹本

拍“写真集”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写真”这个词却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早在近1500年前北齐的《颜氏家训》中,就有“武烈太子偏能写真”的记载。

与武烈太子同属南朝,梁皇室的梁元帝萧绎也是一位“写真大师”。他创作的《职贡图》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写真集”。

时代 文化
南北朝 南梁

熠熠生辉的“进口货”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项链是历史最悠久的首饰之一。自远古时期出现,一直延续至今。

国家博物馆展厅内有这样一条世人惊叹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从造型到工艺,再到纹饰,不仅展现出高超的制作技术,更折射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光芒。

项链下端红蓝两颗硕大的宝石夺人眼目。项链主体由28个镶嵌珍珠的金链珠组成。项链上端精巧的挂钩对称分布,正中圆钮内镶嵌的青金石上采用西亚的凹雕技术,雕出一只花角鹿。

这条项链从造型到工艺都充满异域风格,显然是“进口货”。

时代 文化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真实的“唐僧” 玄奘题名石佛座

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便是唐僧的原型。

贞观元年,玄奘踏上西行之路,历尽坎坷到达印度。他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取得了很深的造诣。曾在五印度佛学辩论大会上力压群雄,赢得佛教界最高荣誉。

求法19年后,名满印度的玄奘回到长安,开始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

时代 文化

长安街头的“跨国乐队”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这件开元年间的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高大健壮的骆驼,同歌共舞的汉人与胡人,仿佛瞬间带我们梦回大唐。

骆驼竖起耳朵仿佛在聆听乐音,昂首的姿态挤出了后颈的皱纹,胡人高鼻深目,胡须卷曲。

种种细节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五人共同骑在驼背上,人与骆驼的比例被夸张,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

时代 文化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